你见过最“贵”的用户服务吗?一辆车赔10万,创始人发红包发到破产边缘!
曾经让中产抢破头的蔚来,如今可能要靠发“最后一条朋友圈”维系存在感了。
它不是没车卖,而是越卖越亏。你以为买它的车在做消费,其实你成了“慈善合伙人”。一辆车赔十万、八年亏千亿,连马斯克都得感叹一句:哥,你是真不差钱。
但烧钱不是本事,能一边亏成“行业劳模”,一边活到今天,才是真正的谜之能力。
李斌,这位曾经被称为“中国最懂用户的车企老板”,亲自下场玩社群、发红包、泡车友会、上APP留言,活得比你的老板还接地气。
只不过现在,他的“电”好像快烧光了。2025年第一季度,蔚来卖出了2.7万辆车,亏了近69亿元,换算下来每卖一辆就亏10万,几乎是“买车送现金”。
要知道,那一年的第四季度他们还能卖出5万辆,短短一个季度直接“腰斩”,股价都懒得演了,直接给了地板亲密接触。
有网友说,这不是ES6,这是“EX命”;不是ET5,是“ETC”(一路亏损不断通行)。
你能想象吗?一家年营收超650亿的公司,它的创始人竟然一度不敢公开谈公司财务。
直到2024年财报摊开在阳光下,李斌才破天荒在一场内部演讲中低头认错,承认“过去三年确实没实现预期目标”。
但他话锋一转,倒也不是一味唱衰,“最难的第一季度已经过去了”。
熟悉的配方,熟悉的味道,这种“困难都过去了”的语气,我们在贾跃亭、罗永浩、黄峥身上都听过。
区别只是,有人是直播还债,有人是火锅反攻,而李斌他还在坚持给用户发红包。
换电站是“护城河”,还是“烧钱坑”?蔚来最被津津乐道的“换电模式”,如今成了最大的财务黑洞。
换电站的初衷是高效、环保、解用户焦虑,但现实是贵得离谱,回本慢得要命。建设一座换电站成本高达300万以上,而且基本处于亏损运营状态。
简单说,每多建一个站,就多亏一笔钱。最讽刺的是,这还是他们主打的“核心竞争力”。
有人调侃:换电像极了你在北京五环外租了一套房,花一百万装修成了米其林级别,但只用来偶尔冲个凉。
不是说模式不好,但问题是你不是独角兽了,还老走豪华路线,迟早吃不消。
当年车主买蔚来,图的是“高端小圈子”的调性,现在“蔚来车主”几乎变成“中产慈善家”标签——车越多,亏越多,大家集体上了热搜的供养名录。
谁的未来,谁的蔚来?
2014年,蔚来成立时,李斌喊出“中国特斯拉”的口号,一度被捧上天。
2019年更是一波操作封神,ES8在J.D. Power质量榜单上打败了宝马、特斯拉,坐实了“国产高端”的金字招牌。
彼时的蔚来风头无两,甚至连车主都自带“气质滤镜”,他们开着电车聊文化、谈环保、晒酒庄。
而今天,“信仰”这两个字终于也抵不过财报上的“资产负债率”。
你以为这八年蔚来在造车,其实更像是在造梦,一个用钱砌起来的梦。
问题是,这个梦是“造福用户”,还是“绑架股东”?大家心知肚明。
当新能源大战进入白热化阶段,特斯拉直接降价30%,小米上来就是性价比王者,连BBA都开始“跟地板价贴贴”。
李斌却说:“蔚来不能降价,那是对老用户的伤害。”
一听很有人情味?可再听一遍,是不是有点“道德绑架”?为啥不把亏的钱用来补贴老用户,而是硬抗市场博眼泪?
其实用户并不在意降价,他们更在意的是:这个品牌明年还在不在?
当企业的情怀成了经营不善的遮羞布,就该警惕它是不是在“精神P图”。
从2018年起,蔚来年年亏损,截至2024年已累计亏损超1000亿元。
你很难说李斌不努力,他的执行力、资源整合、公关能力、服务思维都没得挑。但蔚来始终在用“高端+小众+换电”的姿势走一条大众市场的路。
这就像穿着西装去赶集,别人看你确实气派,但谁都不会从你摊上买菜。
而换个角度看,小鹏重新定义“智能驾驶”、理想靠“奶爸梦”突围、小米则完全走性价比极致路线——蔚来却始终在自己的剧本里画圈。
所谓“差异化”,并不等于“自闭化”。
如果说李斌是坚持理想、烧钱造梦的“理想主义战士”,那何小鹏就是用“技术迭代”做攻坚战的工程师型老板,而理想的李想,则是精准抓住奶爸情绪价值的“家庭总裁”。
甚至你看雷军,在电商红海杀成一线生路后,如今造车也不讲感情——“1块钱都要掰成2半花”,造车先算账,不讲空情怀。
李斌的问题也许不是蔚来亏了钱,而是他太相信这套“为用户情感充值”的品牌哲学,还坚信自己能用社区文化和温情服务抵抗市场洪流。
#优质作者流量激励计划#
6月初,李斌再次现身,说“最难的时刻已经过去了”。话没毛病,但也像极了“这一刀不是致命伤”的自我安慰。
如今的造车圈,打价格战、拼智能化、卷充电桩,一步慢就可能全盘皆输。
蔚来已经没有太多时间给“试错”,下一步若再跌一跤,可能不是磕破膝盖,而是直接骨折。